·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学申请
上海中智留学申请
您所在的位置:中智首页 > 海外留学国家 > 国家概况 > 正文
新加坡要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2009-10-22
  • 新加坡要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李显龙总理接受台湾《天下杂志》专访
     
    台湾时事双周刊《天下杂志》最新一期刊登了对新加坡李显龙总理的专访,李总理在专访中除了提到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人才对新加坡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之外,也指出新加坡必须不断求新求变,因为这是一场“跑不完的马拉松”。
     
    当驻警拉开白色锻铁大门,四周花木扶疏,一望无际的绿意绵延伸展,在33度高温的夏日亦暑气全消。一座壮观、华丽的白色英式殖民地建筑优雅地耸立其中,这里,是新加坡最高权力机构,Istana,马来语的“宫殿”之意。
     
    182公分身高的李显龙起身迎客,举手投足,一言一语有着“王子”(李光耀之子)的敬慎与必须杰出的沉重。
     
    三年半前,当时52岁的李显龙,在此宣誓成为第三任总理,但却不是坐享荣华富贵的开端。
     
    当时亚洲金融风暴余悸犹存,中国与印度崛起,制造业爆发大出走潮,重挫小国的经济命脉,2003年时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只有3.5%,同年的失业率更高达4%。(全年增长应是1.1%、同年失业效超过4%)
     
    经济挑战之外,刚上任的李显龙还同时面对着人民的信心问题,许多新加坡人民将他视为他父亲的影子。
     
    然而,如同当年《Fortune》杂志的报道,李显龙很清楚自己面对的问题,他说:“我与我的父亲并不相同,我就是我自己,人民必须从我本身,还有我所能够为他们做的事情中,来认识真正的我。”
     
    不到五年,新加坡果然成功翻身,去年,新加坡经济增长高达7.7%,年底失业率更是下滑至1.6%,创下十年来新低。在IMD公布的2008年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新加坡仅次于美国,勇夺全球第二名。李显龙已成功扮演重振国家经济力的重要推手。
     
    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台湾现在的处境,马(英九)政府新手上路,国内百业萧条,在全球面临通货膨胀威胁之下,眼前的道路更为崎岖。
     
    六月底,《天下杂志》远赴星国(新加坡)独家专访李显龙,从培育人才、建立团队及新加坡的未来战略三点切入,畅谈小国富强的经验,也诚恳地对台湾提出建言。
     
    李显龙的办公室俭朴,不到十坪,没有珍奇宝物或古董字画,墙上挂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办公桌上则摆着一个斜斜的黑架子,用来放公文或书籍,避免长时间低着头看,保护颈椎。
     
    而在采访的前一晚,李显龙高龄87岁的母亲柯玉芝,因为右侧颅内再度出血,情况危急。但李显龙仍然坚持如约,接受采访。
     
    在长达70多分钟的访谈过程,李显龙充分展现流利的中文,不时窜出生动却十分精确的比喻。爽朗的笑容也缓和了他脸部刚毅的线条。
     
    什么是这位掌舵者能够破浪乘风,带领新加坡顺势富强的策略?以下为访谈摘要。
     
    问:有部长说,曾在半夜两、三点,接到您的e-mail?
     
    答:偶尔会发生。可是我们不鼓励这样的深夜活动(呵呵大笑)。因为沟通效率提高了,以前你寄出一封信可以等两三天,现在送出e-mail,几分钟之内没有得到答复,已经相当紧张。
     
    不只是我们自己工作,跟人民的来往也是这样的。人民跟政府的很多接触是通过e-mail,在网路上有部长公开的网址,民众希望很快可以得到答复,不然的话,他们就开始追问了。
     
    这样的改变,一方面是科技,一方面是风气。科技改变了,有迅速回答的可能性,风气也改变了,大家工作效率提高,都觉得事情要赶快做好。我们商讨问题的次数也增加,以前如果准备一份文件,提早修改三、四次已经算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现在要准备一份文件给大家看,修改了再改,十多二十次也不稀奇。修改、交换意见的方便性提高了很多。
     
    现今领导人面对的挑战
     
    问:我们注意到,全世界的领导人都在水深火热,比如南韩总统李明博。现今的领导人面对什么样的时代挑战?
     
    答:韩国是全世界新媒体最发达的国家,人人都上网,而且是宽频,所以Blog、手机、MSN,有一点消息或谣言,马上就传遍全国。
     
    传统的社会,大家讨论问题有时间讲一讲、考虑一下、镇定一下、观察一下,明天再重新思考,三思而后行。现在十分钟之内就想三次了,马上就达成共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过两天,共识又改变了。
     
    这种情况下,治理国家不容易。我看大陆也面对这样的问题,同样有网民的意见与压力,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甚至也需要做一个网上的讨论。我都还没有这样做过!可是他觉得必须这样做,就反映了对自己情况的评估,觉得这是重要的。
     
    一个中国的领导人会这样做,我觉得是空前的。
     
    问:全球化威力横扫世界,不管是金钱、人才及技术都跨越国土疆界。这种情况下,您觉得亚洲有哪些机会与挑战?
     
    答:说亚洲整个都在崛起是太简单了,中国崛起肯定是事实,印度崛起也正在发生。因为有这两个大国的崛起,所以整个亚洲都会带动,跟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联系都加深了很多。韩国、日本及很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是中国;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也是中国。亚洲已经加深很多区域的合作,并且多元化,不只贸易、通商,人才流动、旅游等各种交流,媒体也互有影响,对整个亚洲都有振奋性的作用。亚洲今年能够维持不错的经济成长,就是因为这个因素。
     
    如果我们能够趁这个大局,搭一段顺风车,就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经济,并且从中国与印度的转型中得到一些利益。
     
    这也是一种挑战,不只经济膨胀,还有面对经济的转型与提升。提升的过程中,有赢也有输。旧的行业被淘汰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不只对个人而言,对整个社会国家也不容易接受。因为过程是很快的,如果是五年、十年,我们能够适应,可是一、两年或几个月之内,市场就改变了。整个公司从一个国家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工人要去哪里?要怎么帮助他们?
     
    问:台湾从七月起开放与中国直航。新加坡如何看两岸关系的进展?
     
    答:两岸关系最大的改变其实是台湾新政府、新领导人,不然,没有新的开始。所以,两边都说是新的历史际遇,必须抓紧这个际遇,搞好两岸关系,并且从经济合作开始。
     
    如果要谈国际空间这个比较困难、比较复杂的问题,要谈两岸和平协议这个是更困难的。但如果要谈经济合作,对两边都有好处,并且是最容易着手的课题,且已经开始有进展了。当然还必须讨论,一歩一歩慢慢地建立互信,加深关系。
     
    我刚才说了,亚洲每一个经济,中国都是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是经济发展很重要的因素。台湾如果不发展这个关系,其实对台湾没有好处。当然台湾也希望跟世界其他国家搞好经济关系,搞好多方面的关系。
     
    如果两岸关系搞得好,全亚洲都松了一口气。因为没有一个亚洲国家希望在两岸关系间必须被迫做选择。更没有国家希望选择在中、美之间选一个。所以我们都很高兴,两岸关系有好的进展,希望会继续下去。
     
    接受国际化 欢迎国际化
     
    问:新加坡面对全球化,有什么新挑战?
     
    答:我们的挑战是接受国际化,欢迎全球化,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很清楚有这个压力。我们也知道,必须具备一些足够的条件,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定位是成为亚洲经济的一个有用的成员,必须是有竞争力的经济体,与有竞争力的劳动队伍。所以个别的活动效率必须高,整个适应能力必须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可以维持生计,国家维持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光靠政府分发津贴,或实行福利制度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个人有生产能力、有用的技能,能自己营业、或是替跨国公司工作,或在区域里找机会、找商机,这样才是有前途的方法。
     
    问:新加坡提出新口号,要成为宜居的城市中心(Center for Liveable Cities)。新加坡不只输出产品,也输出很多顾问规划的服务。比如过去的苏州工业园与大连港。现在又要跟天津市合作,帮天津建设生态城(Eco-city)。新加坡一直在转型?
     
    答:我们如果没有办法找到新的办法,就饿死了。因为中国改变很快,世界改变得很快。
     
    现在环保在中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我们跟他们讨论,与天津实行一个环保的生态城。已经谈成了,九月开始动土。我有信心可以做到。要迈向Liveable city,一部分是经济因素,必须有一个蓬勃的经济,否则不用说。一部分是硬体设备,就是城市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园、海边。这些需要严格但有创意的规划,及有系统且严格的管理,要治理的好。
     
    第三,是社会风气,人跟人之间的交往是否觉得有文明的风气。这个比较难做,我们可以鼓励,但要实现,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人才从哪里来
     
    问:新加坡常说,没有天然资源,只有人才。人才从哪里来?
     
    答:首先必须发掘自己的。我们人口不多,有才干的人,必须充分培养及提拔。不一定是学术性的才干,其他方面的才华,艺术、体育、商业方面的才干都要。
     
    新加坡人只有320万,再加上100多万外来的工人与专业人士,人口不够,人才也肯定不够。上海有一千万人,可是上海的人才不只来自这一千万人,而是来自全长江流域,甚至全中国,所以可以成为一个龙头。台北人才很多,也不只光是台北市,而是来自整个台湾,还有许多是五十多年前从中国来的。人才是从一个很大的腹地吸收来的。
     
    我们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有魄力、有朝气的城市,必须吸引大批的人才到新加坡。从印度、东南亚、或整个亚洲区域、韩国、日本,甚至从其他地区,也吸引人才到新加坡。
     
    关键不只是人才数字,而是他们不同的背景和经验。跨国公司,尤其是美国的跨国公司高级领导或是董事会,总有许多国家的人才。你去Pixar(皮克斯)或Microsoft(微软),东欧的、南美洲的、印度的、非洲的,网罗全世界的人才,他们都带来个别的背景与经验、个别分析问题、了解事情的看法,所以能够造就一个了不起的跨国公司。
     
    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我们没有泰山,更不得不采取这样子的政策。
     
    问:(新加坡)有什么具体政策吸引人才?
     
    答:第一,必须是开放宽容的社会。让这些人才觉得在这个地方自在舒服,愿意居住,把家人带来。所以必须是一个开放、平安、有法治的、有系统的国家。
     
    第二,新加坡是一个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社会,全世界的人才到新加坡,都可以共同工作。一个日本公司可以聘请中国工程师、印度和马来西亚的人员一起工作,用英语交流。我们有语言的优势,并且是一种社会风气。
     
    第三,要创造经济机会。如果环境好,没有经济机会,新加坡可能成为一个度假胜地,但不能成为一个经济枢纽。所以这是一个互动性的良性循环,把人才吸引到新加坡、人才再吸引人才。所以我们推动bio-medical(生物医学)的R&D、或是纳米科技等新科技,若不能吸引一流的科学家来,自己绝对做不到。
     
    培养高效廉能的公务人员
     
    问:新加坡政府一向非常有效率,公务人员具备廉能。如何做到的?
     
    答:政府的管理机制,对国家的成功发挥很大的作用。政府本身不能创造财富,但政府能为企业界提供创造财富的条件,这是我们的责任。
     
    因此,政府的工作效率必须跟私人企业同样高;政府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办事能力也必须跟私人企业的专业人员一样强。如果私人律师比法官聪明的话,法治就发生问题了。如果企业家比我们经济管理人员来得聪明,创造经济发展的环境会发生问题。如果反对党比政府来的厉害的话,应该交换位置,否则不能够维持这个制度。所以,大前提是,我们要有高效率、有好的工作表现的一整套制度。
     
    不但要有良好的公务人员人选,还有提拔公务人员、培养公务人员、赏罚公务人员的制度。赏罚必须分明。在整个公务员系统,每个人都必须能胜任工作,且完全专心做工作。做的好,会奖励你,做不好,当然会有后果,不能是铁饭碗。如果大家觉得是有铁饭碗,敷衍了事、想着几年就退休了,那绝对不行。
     
    整个系统从上到下,每个阶层都必须任人唯贤。你担任这个职位,是因为你是最好的人选,不是因为你有裙带关系,或因为在这个部门的时间最长,所以轮到你。不能这样做,要有很透明、客观的人事系统。
     
    问:带领一个政府团队跟一个企业团队有什么不同?
     
    答:政府团队有两层,一个是政治,譬如部长跟国会议员,另外一层是公务员。公务员跟大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差别是,公务员必须有使命感。了解这样做,是为了新加坡长远的未来。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不能做一个好的公务员。整个组织的风气也必须是这样的。
     
    政治的层面跟私人企业完全不相同。政治没有保障。下一次大选,可能胜、可能输,输了就完了,不管你是部长或是议员,人民要你服务就服务,人民对你失去信心,你就必须走。
     
    进入政治,必须觉得这是一份值得做的工作,不只为照顾自己与家人的生计,同时要对国家长远的前途,扮演一个有用的角色。
     
    问:新加坡未来的愿景在哪?
     
    答:没有一个终点。我们有一个形容词:“跑不完的马拉松”。十年后希望是一个不同的新加坡,希望是一个人文方面比现在好的国家,经济上肯定必须转型,政治上则希望有新一代的领导人,适应新一代选民的欲望、需求与习惯。(您所遭遇的最大挑战?)物色下一个领导班子,是最大的挑战。
> 留学相关新闻
免费讲座
留学快讯
中智留学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留学申请 | 顾问团队 | 网站地图 | 隐私条款
上海网络110网络备案传播文明网络举报
Copyright◎ www.QQcc.cn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智留学杨浦分部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48509号